Query:
学者姓名:杜修力
Refining:
Year
Type
Indexed by
Source
Complex
Co-Author
Language
Clean All
Abstract :
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针对大型建筑运维过程管理效率低、各类运维事件决策分析精度不足、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运维理论体系与实现方法.总结归纳大型建筑智能运维需要采集的信息,分析智能运维亟待解决的问题,融合智能感知与数字孪生技术,给出智能运维运行机理,建立针对大型建筑的智能运维架构体系与多维多尺度的孪生模型.研究建筑智能运维的实现方法,其中包含智能运维全要素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智能运维孪生体的构建与运行、智能运维孪生数据的管理机制及智能运维平台的架构.在智能运维理论体系和实现方法的指导下,搭建了智能运维平台,并应用于某大型建筑工程的运维管理.考虑运维管理过程中的虚实交互与时空演化,初步验证了数字孪生在提高运维管理智能化程度方面的有效性.
Keyword :
智能运维 智能运维 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 建筑运维 建筑运维 智能管理 智能管理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刘占省 , 史国梁 , 杜修力 et al. 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运维理论体系与实现方法 [J]. |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 2024 , 46 (1) : 46-57 . |
MLA | 刘占省 et al. "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运维理论体系与实现方法" . |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46 . 1 (2024) : 46-57 . |
APA | 刘占省 , 史国梁 , 杜修力 , 焦泽栋 . 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运维理论体系与实现方法 . |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 2024 , 46 (1) , 46-57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桥墩结构的震后竖向承载力是评估梁式桥梁震后通行功能的重要指标,但其难以测量。为了快速定量地评估桥梁结构的震后通行能力,对评估梁式桥梁结构震后竖向承载力的最优工程需求参数(EDP)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首先选取与墩柱残余侧移和损伤相关的5个EDPs,通过对考虑了材料不确定性的RC桥墩进行Pushover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5个EDPs,进一步对震后的桥墩进行Pushdown分析获取震后竖向承载力。然后采用回归模型对所选EDPs与震后竖向承载力损失比的关系曲线进行回归分析,选取竖向承载力损失比关系曲线的最优回归模型为在ln(x)-y坐标系中的正态累积函数模型,进一步通过最优EDP评价准则对评估竖向承载力损失比的5个EDPs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当考虑震后可计算性时,峰值侧移率最优;当考虑震后可测性时,残余侧移率最优;当考虑余震时,改进的Park-Ang指标最优。通过选取的最优EDP可以建立桥梁结构功能指标与抗震性能指标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桥梁结构的抗震韧性评估和设计提供参考。
Keyword :
残余侧移率 残余侧移率 最优EDP 最优EDP 桥墩 桥墩 损伤程度 损伤程度 竖向承载力损失 竖向承载力损失 震后通行能力 震后通行能力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董慧慧 , 马睿 , 韩强 et al. 震后RC桥墩竖向承载力最优工程需求参数的选取方法 [J]. | 土木工程学报 , 2024 , 57 (04) : 59-70 . |
MLA | 董慧慧 et al. "震后RC桥墩竖向承载力最优工程需求参数的选取方法" . | 土木工程学报 57 . 04 (2024) : 59-70 . |
APA | 董慧慧 , 马睿 , 韩强 , 杜修力 . 震后RC桥墩竖向承载力最优工程需求参数的选取方法 . | 土木工程学报 , 2024 , 57 (04) , 59-70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承插连接由于具有整体性能好、施工工序简单和拼装容许误差大等优点,成为预制装配桥墩节点的有效连接方式之一。为探明桩基础承插节点的冲切失效模式及承载力计算方法,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预制装配墩柱-桩基础承插节点数值计算模型,通过UHPC-NC直剪试验和墩柱-桩基础轴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型校验,研究了底板、接缝和承插连接参数对预制装配墩柱-桩基础承插节点的冲切传力机制、承载能力和失效模式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预制装配墩柱-桩基础承插节点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预制装配墩柱-桩基础承插节点的传力路径沿墩柱底部到桩的顶部;峰值荷载过后,承台底部混凝土开裂失效;接缝承载力和UHPC与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呈正相关,承台的冲切承载力与底板高度呈正相关。此外,当承插深度与底板高度之比由0.60增大到2.08时,接缝承载力提升了80.2%,而承插连接以及底板承载力分别降低了27.7%、52.9%,承插连接参数与底板参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底板承载力对承插连接承载力的占比较大,说明底板对承插节点承载力的贡献起主导作用。通过对已有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将底板和接缝的贡献系数分别取为1.00和0.92,为类似预制装配墩柱-桩基础承插节点冲切承载力的计算提供了依据。
Keyword :
界面黏聚力 界面黏聚力 墩柱-桩基础 墩柱-桩基础 承插节点 承插节点 荷载传递路径 荷载传递路径 冲切性能 冲切性能 承载力分配关系 承载力分配关系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谢濠君 , 张广达 , 韩强 et al. 预制装配墩柱-桩基础承插节点冲切性能研究 [J]. | 市政技术 , 2024 , 42 (10) : 106-118 . |
MLA | 谢濠君 et al. "预制装配墩柱-桩基础承插节点冲切性能研究" . | 市政技术 42 . 10 (2024) : 106-118 . |
APA | 谢濠君 , 张广达 , 韩强 , 杜修力 . 预制装配墩柱-桩基础承插节点冲切性能研究 . | 市政技术 , 2024 , 42 (10) , 106-118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为解决传统阻尼器屈服后刚度和强度不足的问题,基于分阶段抗震设计理念,研发一种基于位移放大型变刚度自复位阻尼器(self-centering dampers based on variable stiffness and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SDVD),能够兼顾结构在不同变形阶段的刚度和承载力需求。该阻尼器主要由子模块初始刚度模块(initial stiffness module, ISM)和变刚度模块(variable stiffness module, VSM)组成,基于阻尼器的构造,分析其子模块及整个阻尼器的工作机理;以ISM和VSM的长度和宽度为参数,设计并制作模块ISM和VSM及SDVD整体的模型试件,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子模块及整个阻尼器的滞回性能;通过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model, FEM)研究阻尼器滞回性能的参数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阻尼器表现出拉压对称的旗帜形滞回特性,同时具有位移放大效应和变刚度特性;通过对比分析,由有限元分析得到的阻尼器滞回曲线与拟静力试验结果吻合较好;SDVD的初始刚度和强度主要由ISM提供,并且随着ISM丝束长度的减小而增加;SDVD的屈服后刚度和承载力主要由VSM提供,且随着VSM挡杆宽度的减小而增加。
Keyword :
自复位阻尼器 自复位阻尼器 拟静力试验 拟静力试验 位移放大效应 位移放大效应 分阶段抗震 分阶段抗震 变刚度特性 变刚度特性 滞回性能 滞回性能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董慧慧 , 杨智乐 , 杜修力 et al. 基于位移放大型变刚度自复位阻尼器的滞回性能研究 [J]. | 建筑结构学报 , 2024 , 45 (08) : 180-191 . |
MLA | 董慧慧 et al. "基于位移放大型变刚度自复位阻尼器的滞回性能研究" . | 建筑结构学报 45 . 08 (2024) : 180-191 . |
APA | 董慧慧 , 杨智乐 , 杜修力 , 韩强 . 基于位移放大型变刚度自复位阻尼器的滞回性能研究 . | 建筑结构学报 , 2024 , 45 (08) , 180-191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Rock fragment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rock avalanches, yet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such as classical granular flow models or the bonded particle model have limitations in accurately characterizing the progressive disintegration and kinematics of multi-deformable rock blocks during rockslides.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s a discrete-continuous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a cohesive zone model, to explicitly incorporate the progressive fragmentation and intricate interparticle interactions inherent in rockslides. Breakable rock granular assemblies are released along an inclined plane and flow onto a horizontal plane. The numerical scenarios are established to incorporate variations in slope angle, initial height,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particle number. The evolutions of fragmentation, kinematic, runout and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and field data. A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quivalent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apparent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identified. In general, the granular mass predominantly exhibits characteristics of a dense granular flow, with the Savage number exhibiting a decreasing trend as the volume of mass increases. The process of particle breakage gradually occurs in a bottom-up manner, leading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angular velocities of the rock blocks with increasing dep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reproduce the field observations of inverse grading and source stratigraphy preservation in the deposit. We propose a disintegration index that incorporates factors such as drop height, rock mass volume, and rock strength.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a consistent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index and the fragmentation degree in all tested scenarios.
Keyword :
Rock fragmentation Rock fragmentation Numerical modelling Numerical modelling Discrete-continuous modelling Discrete-continuous modelling Rockslide Rockslide Cohesive zone model Cohesive zone model Runout Runout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Jiang, Hui , Zhou, Yuande , Wang, Jinting et al. Progressive fragmentation of granular assemblies within rockslides: Insights from discrete-continuous numerical modeling [J]. |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 2024 , 21 (4) : 1174-1189 . |
MLA | Jiang, Hui et al. "Progressive fragmentation of granular assemblies within rockslides: Insights from discrete-continuous numerical modeling" . |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1 . 4 (2024) : 1174-1189 . |
APA | Jiang, Hui , Zhou, Yuande , Wang, Jinting , Du, Xiuli , Huang, Hailong . Progressive fragmentation of granular assemblies within rockslides: Insights from discrete-continuous numerical modeling . |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 2024 , 21 (4) , 1174-1189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装配式金属弯曲屈服阻尼器,包括:X型钢板、钢垫块、连接螺母和连接螺杆四部分。钢垫块与X型钢板交替布置,二者通过预紧的螺杆装配成整体钢垫块开竖向螺栓孔,以便阻尼器与结构栓接。该阻尼器在水平向地震作用下,上下两端产生相对位移,X型钢板发生弯曲变形,为结构提供刚度和阻尼。与常见的金属弯曲阻尼器相比,本实用新型无需焊接工艺,避免了焊接过程产生的残余应力、工艺差异和焊接部位易发生断裂等不利因素,因而提高了阻尼器力学性能的稳定性;并且,若震后需更换X型钢板,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装配式连接方式可有效地提高更换效率。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邱灿星 , 黄天艺 , 张爱芳 et al. 装配式金属弯曲屈服阻尼器 : CN202320093876.X[P]. | 2023-01-31 . |
MLA | 邱灿星 et al. "装配式金属弯曲屈服阻尼器" : CN202320093876.X. | 2023-01-31 . |
APA | 邱灿星 , 黄天艺 , 张爱芳 , 杜修力 . 装配式金属弯曲屈服阻尼器 : CN202320093876.X. | 2023-01-31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双阶屈服金属弯曲阻尼器,包括上层钢板、下层钢板、带滑槽连接板、X型钢板、三角形钢板、滑动轴、连接螺钉、螺钉垫片。多块三角形钢板顶部置入上层钢板开槽当中,并与上层钢板焊接连接;三角形钢板下部预先开槽,并置入滑动轴,滑动轴两侧分别置入两块连接板中,两块连接板焊接在下层钢板上;在小震作用下阻尼器上下相对位移小,外侧两块X型钢板首先受弯进入屈服状态耗能,而中间三角形钢板在小震作用下处于弹性状态,未进入屈服阶段;在阻尼器受到大震作用时,上下两层钢板相对位移增大,三角形钢板也进入受弯屈服状态,两种钢板共同耗能。通过控制两种钢板的相关参数,本发明可起到在大震小震分别作用下分阶耗能的效果。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邱灿星 , 黄天艺 , 张爱芳 et al. 双阶屈服金属弯曲阻尼器 : CN202320093875.5[P]. | 2023-01-31 . |
MLA | 邱灿星 et al. "双阶屈服金属弯曲阻尼器" : CN202320093875.5. | 2023-01-31 . |
APA | 邱灿星 , 黄天艺 , 张爱芳 , 杜修力 . 双阶屈服金属弯曲阻尼器 : CN202320093875.5. | 2023-01-31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新工科教育的提出,旨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革新教育理念与模式,为国家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工科人才,满足行业对工科人才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亟需在新工科发展的背景下寻求创新并进行改造升级,智能建造专业的建设与推广冲击着土木工程专业这一传统的工科专业,但同时也为土木工程专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会.基于国家战略要求,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滞后、本研隔断等教学问题,以新工科背景下人才能力培养要求为出发点,依托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优势,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土木工程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创新培养体系等各方面,进行土木工程教学实践创新.根据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土木工程专业的改造升级要求,不断总结与归纳教学经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视野为教学目的,建立了融合信息技术的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融合VR等技术自主编写了多元立体化BIM技术系列教材,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充分利用企业优质教学资源,搭建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多方协同育人平台;注重科教融合,创新"学生竞赛-科技创新-教师科研"的交互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传统土木工程学科改造奠定了基础.
Keyword :
土木工程信息化 土木工程信息化 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 新工科 新工科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刘占省 , 李安修 , 杜修力 et al. 新工科背景下融合信息技术的土木工程教学实践创新 [J]. | 高等建筑教育 , 2023 , 32 (1) : 15-23 . |
MLA | 刘占省 et al. "新工科背景下融合信息技术的土木工程教学实践创新" . | 高等建筑教育 32 . 1 (2023) : 15-23 . |
APA | 刘占省 , 李安修 , 杜修力 , 张建伟 . 新工科背景下融合信息技术的土木工程教学实践创新 . | 高等建筑教育 , 2023 , 32 (1) , 15-23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集区域,始终面临着地震、暴雨、台风等各类自然灾害的威胁,以系统的观点加强城市防灾减灾的研究,是土木工程学科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韧性城市作为近年来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的新概念,是指城市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冲击时,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能够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需求并迅速恢复其功能。本论文以中国城市防灾减灾史中的2次标志性事件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为依据,通过对系列灾害调查报告的深入分析,以韧性城市的全新视角,详细梳理了2次灾害中城市破坏和恢复的全过程,进行了如下工作:1)从系统的层次重新定义了城市,界定韧性城市的基本概念和量化方式、基本维度和基本特征;2)明确城市灾后恢复的基本过程和功能恢复曲线;3)揭示城市灾后空间分布的异化现象与内在机理;4)讨论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灾后恢复的基本过程和相互耦合现象;5)进一步明确未曾得到重视的特殊基础设施系统。本论文不仅以事实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中我国在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的经验探索和巨大成就,同时亦可为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研究体系和实践体系,提供有效借鉴。
Keyword :
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 韧性 韧性 汶川 汶川 城市韧性 城市韧性 社区 社区 唐山 唐山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缪惠全 , 钟紫蓝 , 侯本伟 et al. 中国特色韧性城市的经验探索与未来趋势——从唐山到汶川 [J].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2023 , (07) : 1-23 . |
MLA | 缪惠全 et al. "中国特色韧性城市的经验探索与未来趋势——从唐山到汶川" .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07 (2023) : 1-23 . |
APA | 缪惠全 , 钟紫蓝 , 侯本伟 , 韩俊艳 , 闫秋实 , 杜修力 . 中国特色韧性城市的经验探索与未来趋势——从唐山到汶川 .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2023 , (07) , 1-23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Abstract :
为适应新时代复合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工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教育,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创建了面向广义工程的"实践能力开放式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群体式指导模式"和"实践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建设了"虚实结合、相互补充""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本科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训平台,建立了突出学科优势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群教学团队,探究了广义大工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构建了"1+2+N"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Keyword :
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 本科生 本科生 土木工程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
Cite:
Copy from the list or Export to your reference management。
GB/T 7714 | 张建伟 , 杜修力 , 乔崎云 et al. 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J].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3 , 15 (1) : 53-57 . |
MLA | 张建伟 et al. "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15 . 1 (2023) : 53-57 . |
APA | 张建伟 , 杜修力 , 乔崎云 , 陈适才 . 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3 , 15 (1) , 53-57 . |
Export to | NoteExpress RIS BibTex |
Export
Results: |
Selected to |
Format: |